行业资讯
NEWS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月IPO审核重启后,A股出现了募资瘦身潮已是不争的事实。据Wind数据统计,2025年1月至7月间,A股39家上会企业中有19家募资规模缩减,占比高达48.72%,科创板以75%的调整比例居三大板块之首。
慧炬财经梳理发现,在今年的1-8月间(截止8月26日)科创板共有6家企业上会,其中上会稿中涉及补流项目删减的共有4家,删除及缩减各两家。补流项目主动瘦身背后是监管层严问补流计划必要性及测算是否严谨,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不少IPO企业选择了减少募资以求尽快过会尽快发行。
而在本周上会的4家IPO企业中仅两家在此前的申报稿中存在补流项目,在上会稿中一家选择了全砍,一家选择了全部保留但整体募资额却在缩减,呈现两级分化。
一直以来,拟IPO企业上市募资合理性均是市场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涉及大额分红后募资补流等情形时,往往会引起外界广泛质疑。监管层在大幅收紧IPO节奏同时,也在从严加强对补流项目的问询力度,于是在审企业于上会前紧急删减补流计划的情形就屡见不鲜。
就在8月22日,泰金新能和此前被暂缓审核的恒坤新材被宣告即将同日上会的当天,科创板另一家IPO企业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健信超导)披露了首轮问询回复,同时更新了最新版招股书,继续向着科创板闯关前进。
而健信超导也是存在大额分红后又募资补流的情形,其在连续四年累计分红6998.69万元后又要补流9000万元。
透视这份问询回复函,不难发现监管层针对健信超导补流项目的审核关注广度在趋向深入,不仅问及现金分红的主要去向及相关资金流水核查,更是直指补流规模的测算过程,最后回到补流规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质疑上来,目的正是在于严格把控企业申报质量,从源头上防止企业以圈钱为目的盲目上市。
回溯其资本化之旅,在2023年3月15日,健信超导就与广发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六天后的3月21日在宁波证监局完成了辅导备案,历时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在2025年5月9日向上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了受理,向科创板上市吹响了进军号角。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13年12月11日的健信超导主要从事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超导磁体、永磁体和梯度线圈。
此次IPO,健信超导计划通过发行不超过4,192.00万股新股募集8.65亿资金投向年产600套无液氦超导磁体项目、年产600套高场强医用超导磁体技改项目、新型超导磁体研发项目等四大项目,其中9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作为科创板年内第三家获受理的IPO企业,健信超导在招股书中自述是国内最早规模化生产高场强超导磁体的厂商之一,2015年以来,在零挥发超导磁体特别是1.5T产品领域与联影医疗等同步打破了欧美、日本厂商长期以来的垄断,但其上市之路从递表伊始就伴随着外界的不断质疑审视,其家族化治理模式面临挑战,毕竟资本市场的规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透明化要求。
招股书显示,许建益、许卉及许电波分别直接持有公司41.51%、4.36%及4.36%的股份,许卉通过凯方投资、启益投资分别控制公司4.84%、4.84%表决权,三人合计控制公司59.92%表决权。其中,许建益系许卉、许电波之父,许电波、许卉系兄妹关系,许建益为公司董事长,许卉为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许电波未在公司任职。
除此之外,9名董事中实控人及亲属占3席、提名7席;许建益提名4席,许卉提名2席,许电波未提名董事;许建益和许卉为互相提名,健信超导的这种家族掌控模式就使得外界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独立性产生了质疑,毕竟资本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要求不仅在财务数据上,更在于其内在治理能力和长远发展潜力上。
而健信超导在冲刺IPO的过程中,大客户GE医疗入股后产品销售额激增是否属于一揽子安排、财务总监在关联方领薪、募投项目合理性、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健全等,都成为了监管关注的焦点。这些都关系着一家准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和治理结构,其最终能否顺利登陆资本市场,还需监管层的审慎评估。
虽然随着首轮问询的回复完成,健信超导IPO成功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其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成长隐患与治理挑战,与同行业诸多可比公司相比,其也不得不承认面临着毛利率远低于同行均值的客观现实。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2年至2024年的三年中,健信超导营收分别为3.59亿元、4.51亿元、4.25亿元,对应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085.23万元、4473.80万元、5026.7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健信超导业绩羸弱,营收同比下滑了5.58%,扣非净利润也仅增长了12.36%较之2023年增速的45.01%已是大幅放缓。
随着健信超导2024年营收最终落定在4.25亿元,这也使得其在最近三年内,即2022年至2024年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仅为8.88%。
而市场的目光不仅聚焦于健信超导的成长性,也质疑其远低于同行均值的毛利率,凸显了其在盈利能力上的短板。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健信超导主营毛利率分别为19.56%、22.84%、24.94%,远低于同行平均值的46.27%、45.59%、45.17%,各期分别低了26.71个百分点、22.75个百分点、20.23个百分点,逊色不少。
针对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持续稳定维持在40%左右的高位且大幅高于公司,上交所就对其毛利率低于可比公司均值的原因及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在回复函中,健信超导给出了三点解释,除了常规的细分产品、客户结构和市场地位差异外,其第一点首先提及基于企业使命、经营策略确定了当前合理的毛利率水平。健信超导进一步指出,在基于成本对产品进行了合理定价的同时,经营策略为在保持合理毛利的情况下,通过销量及收入增长获取更多盈利。
远低同行均值的毛利率,无疑对健信超导的持续盈利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要想缩小与同行差距,其势必要在技术研发等层面进行变革。
事实是,健信超导远低于同行平均水平的毛利率从另外一个方面也暴露了创新驱动力的不足。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健信超导研发费用分别为2,033.18万元、2,441.93万元、2,764.54万元,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也仅为16.61%。
招股书中,健信超导以掌握了超导磁体研发、生产的核心技术,成为MRI设备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自居,显示出公司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
然而,2022年至2024年,健信超导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66%、5.42%、6.50%,与同行可比公司均值14.44%、14.41%、18.36%相比,分别低了8.78个百分点、8.99个百分点、11.86个百分点,差距不小。
那么,健信超导在研发强度上显著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其在研发上的投入又是否充分?
而这种研发投入的相对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公司的毛利率为何始终低于同行均值。
客观上来讲,健信超导研发费用率虽然整体上在提升,但与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仍显不足,不禁让人质疑其研发实力是否与公司技术先进性水平匹配。
此外,健信超导还存在委托研发的情况,尤其是存在向个人委托研发情况,包含Zealax,Inc.、王超、李国超,值得注意的是,李国超2015年至2016年曾在公司任职,后续因家庭原因离职,通过委外合作的方式参与公司研发。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健信超导研发费用中的委托研发费分别为199.27万元、120.47万元、29.13万元、29.13万元。
而在问询中,上述委托研发就招致上交所质疑与上述自然人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
更值得关注的是,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郑杰在未记录工时情况下薪酬却计入了研发费用,合理性就引人质疑。
如何保证工时记录的准确性及有效性,相关原始资料是否完整、准确,是否存在修改情况,上交所对此发出灵魂拷问。
事实上,研发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健信超导迈向资本市场的道路上,其研发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执行,研发又是否真正与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相匹配无疑会受到市场与监管层更为深切的关切。
此外,健信超导还存在曾于IPO前大额现金分红又要募资补流9000万元的情形,此举引发了外界对于公司治理水平的质疑。
回复函显示,健信超导在2021年至2024年分别现金分红了1,000.00万元、1,999.97万元、1,999.96万元、1,999.96万元,最近三年报告期内累计分红5999.89万元,同期间净利润总和1.39亿元,累计分红占同期净利润总和的43.12%,按持股比例计算,实控人一家累计分走了4193.62万元。
一般而言,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应倾向于留存利润,用于补充营运资金或投入未来研发扩张。然而健信超导却选择了在IPO前将大笔现金分给老股东。
对此,公司的解释是相关分红金额综合考虑股东回报、与员工分享经营成果及公司运营资金需求等因素后确定。
而在2024年营收下滑、大量资金积压在周转阶段占用了公司大量的流动性情况下仍执意进行了分红,就令其决策的合理性存疑。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至2024年,公司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上下起伏波动,分别为-3675.73万元、6983.15万元、-2060.27万元。
一边是大手笔分红,另一边又急切向资本市场募资补血。此次IPO又要募资9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必要性就不由得引人质疑。
对于即将转型为一家公众公司来说,上述情况都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面对问询的严苛拷问,健信超导有关补流必要性的解释仍需监管认可。
不得不说的是,随着业务的扩展,健信超导还面临客户集中度过高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尤其是在冲刺闯关科创板之际对大客户富士胶片集团的高度依赖为公司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作为全球领先的专业磁共振核心部件供应商,健信超导的客户名单上不乏国外知名MRI设备厂商行业巨头,而这些客户的存在,使得其在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健信超导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75%、76.68%、79.62%、83.43%。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超过80%高达83.43%,其中第一大客户富士胶片集团一家贡献率就达到了38.79%,而在2023年这一数据值最高为44.20%。
这种高度依赖第一大客户的情况,使得健信超导经营风险显著增加,值得关注的是,健信超导与其大客户GE医疗之间还存在着复杂关系。
通用电气(杭州)是健信超导持股3.10%的股东,而其正是GE医疗子公司。2023年3月,通用电气(杭州)以人民币4,651.65万元的代价认购了健信超导390.00万元注册资本正式进入股东行列,同期间,公司与GE医疗签署的《战略供货协议》中约定了排他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入股当年的2023年,健信超导对GE医疗超导产品的销售金额仅346.08万元,到了2024年就一跃升至3,776.80万元同比飙升了991.30%,及至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4,077.21万元,一举超过去年全年总和,成为公司第三大客户,健信超导也由此实现了独立磁体供应商切入头部整机企业供应链的突破。
健信超导在GE医疗入股后次年销售收入就出现了大幅上升就令人生疑,在问询中就遭上交所质疑GE医疗入股与产品销售是否属于一揽子安排。
不仅如此,上交所还要求结合GE医疗投资入股、产品销售的公允性,说明是否应计提股份支付,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行为。
健信超导也承认的是,报告期内向GE医疗销售零挥发超导产品的价格低于公司平均销售价格,除了成本相对较低外,给予了一定的销售价格优惠。不过,其坚称2024年对GE医疗销售收入大幅上升系自2021年开始的1.5T零挥发超导产品导入完成所致,与GE医疗投资入股无关。
在冲击IPO闯关的关键时期,于GE医疗入股后健信超导对其销售额激增,入股价格及产品销售价格是否具有公允性仍值得进一步深究。
除了上述情形外,根据申报材料,2022年和2023年1-7月,健信超导财务总监叶来刚在实际控制人配偶控制的其他企业分别领取薪酬40.47万元和31.65万元的情形,也是引起了上交所的高度关注。
针对于此,上交所就要求说明财务总监叶来刚在关联方领薪的原因,是否存在其他关联方替公司代垫成本费用的情形。
而最新招股书显示,2024年叶来刚在公司领薪127.00万元,仅次于总经理姚海锋年薪的200.84万元,远高于实控人许建益、许卉分别年薪的70.30万元和61.28万元。
按照健信超导的说法是,财务总监叶来刚在关联方领薪主要是其在公司任职的同时为关联方提供了少量顾问服务,关联方向其支付相应报酬,其在入职公司前曾于关联方任职,报告期内基于关联方财务咨询需求向其提供了少量顾问服务并领取报酬。
但健信超导并没有明确披露的是,叶来刚为关联方提供了何种具体顾问服务获得了高达72.12万元的报酬。
虽然公司声称2023年8月起,未再发生关联方向公司员工支付薪酬的情况,已将报告期内已支付的报酬全部计入公司对应期间损益,并调增资本公积,但如果不是为了IPO审核,这种情形是否会继续发生?
仅用时了2个月零21天就回复完首轮问询的健信超导,在毛利率研发费用率双低同行均值的情况下,其需要多久才能走到上会现场最终又能否如愿发行上市,慧炬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