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NEWS
芯片封装“三高”难题在公共技术平台上迎刃而解,玻璃通孔技术(TGV)在这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并非发生在遥远的科研院所,而是东莞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里的日常图景。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一流的公共技术平台与共享资源,社区构建了“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独特生态。湃泊科技、三叠纪等一批企业在此借助平台力量迅速崛起,突破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
这片由荔枝林蜕变而来的科创热土,五年间孵化科技企业近900家,常驻6000余名创新者,正以其开放的姿态和强大的赋能体系,成为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裂变的核心引擎。
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生动诠释了产业裂变的湾区范式。作为广东第一批省实验室,它设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定位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
其中,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量、模拟,它建设有系统的、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用户开放平台,包括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是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支撑,为周边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提供通用性技术服务,为国家材料科学重大领域的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提供稳定的、专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
以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为例,该平台已建设有一流的材料制备、微观结构/成分表征、光/电/磁/力/热综合物性表征以及精密机械加工等开放服务单元/项目,不仅向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材料制备、表征和精密机械加工服务,还可通过项目合作、协同攻关、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提供解决科学问题、开发新材料等一揽子服务。
距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约500米处,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集聚了优质的科研、人才、产业、资本等创新要素。通过建设覆盖集成电路企业完整研发周期、全技术服务要素的产品开发、中试制造、测试验证、人才培养和应用示范平台,该中心不仅为企业提供测试验证服务,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合作,支撑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企业聚集。
据介绍,在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方面,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已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芯片与元器件失效分析、可靠性、ESD和LatchUp实验室,射频/Wiff/蓝牙BQB测试实验室和Chiplet工程中心,为比亚迪、立讯、记忆科技、远峰电子、广汽集团及广州地铁等提供测试验证服务;在产业培育和产业聚集方面,培育了三叠纪、卓芯国科、为辰信安、数联智造等产业链企业40余家。“创新中心这栋楼里有一半的项目都是我们孵化的。”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创新创业社区,能够留住企业的根本原因在于‘楼上楼下、触手可及’的科创资源。”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内设有12家新型研发机构、10个创新工场、200余个研发平台构成强大创新矩阵以及5000台(套)共享仪器,能够为企业研发提供便捷条件。社区联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各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公共技术平台、创新工场等,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孵化和产业化,衔接科技成果“从0到1”和“从1到100”的全链条过程。
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相隔300米左右的东莞市湃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湃泊科技”),不仅是“邻居”,也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的受益者。成立于2021年8月的湃泊科技,是国内首家聚焦解决芯片封装“三高”(高热、高频、高压)问题、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电子陶瓷产品的高新企业。落地社区仅一年多,就成为国内首家在该领域实现端到端工艺拉通、全流程自制的高科技企业。
湃泊科技产品的快速研发及多项验证测试,正是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公共技术平台完成。依托社区集聚的科创资源和共享仪器设备,其以性能卓越的电子陶瓷产品完美解决“三高”问题,成功突破芯片封装“卡脖子”技术难关,为高功率芯片散热封装基座产业化和国产化替代作出贡献。
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像湃泊科技这样的行业佼佼者并非个例。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参与培育的三叠纪,立足后摩尔时代三维集成微系统关键材料与集成技术,在行业内率先提出TGV3.0,首次突破亚10微米通孔和填充技术,被鉴定为整体国际先进,通孔尺寸、孔密度和深径比国际领先,已成为国内玻璃通孔技术的倡导者与引领者。
2022年,三叠纪建立产业化基地并参与组建“集成电路与半导体特色工艺战略科学家团队”;2024年,扩建面板级中试产线,成为国内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的TGV研发与生产基地。目前,三叠纪已形成TGV工艺服务、PD无源集成器件、3D微结构玻璃和TGV特色工艺装备的四类产品体系,主要应用在先进三维系统封装、高Q微波/THz器件、光学/射频MEMS、微流控芯片等领域,为中国电科、肖特玻璃、华为、康佳光电、京东方等龙头企业供货,未来力争持续领跑TGV技术,成为三维封装领域的“领头羊”。
含“科”量满满的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为众多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东莞市觅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觅世智能”)首席执行官张蕙茗便是其中之一。身为香港人的她,今年3月随公司来到松山湖,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展厅里,名为“小马”的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我叫小马,我喜欢和大家交朋友,很高兴认识你。”面对来访观众,“小马”机智地打招呼。这款人形机器人由觅世智能香港团队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研发,是专为孤独症儿童设计的教育机器人。香港教育大学容炜灏博士团队基于人工智能与体感交互技术,以情感交互与体感技术开启特殊教育新范式,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提供低成本、高可及的个性化干预方案,助力国家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融合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大语言模型情感对话体系与体感互动游戏课程的“小马”,将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个性化陪伴与社交引导,助力其重建社交能力。
张蕙茗表示,公司成熟的创业团队选择落户东莞松山湖,主要是被这里广阔的市场和集聚的资源所吸引。“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整个生态很棒,公司落地后得到了大力支持。这里的配套给力,生活和办公成本都比香港低。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与我们合作的东莞理工学院团队非常优秀。”她坦言,虽然经常往返香港和东莞,但便利的交通让当天来回变得轻松。
如今,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资源最集聚的区域之一,吸引6000余名创新创业者常驻。其中包括中科系、清华、北大、北航、电子科大、华中科大、东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士团队,以及曾任职于IBM、兴旺达、ATL、华为等知名企业的管理成员创业团队。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是东莞市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开创性举措。从一片荔枝林到创新创业不夜城,社区为松山湖、东莞乃至大湾区科创产业园区的成长之路留下了别具一格的“样本”。
时间回到2020年7月,在原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基础上,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式揭牌成立,承载着打造广深港澳、中国科学院及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落地的粤港澳创新创业首选地的重任。社区打造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体系,提供从工商注册到政策申报、知识产权布局、投融资对接等八大综合板块、150余项服务。其搭建的24小时一站式服务阵地和全链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
五年来,社区累计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867家,孵化存活率约85%,成为企业成长壮大的“福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社区存量科技型企业600余家,包括高企130余家、规上企业23家,专精特新企业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上市后备企业4家,亿元营收企业4家,产生高价值发明专利(含申请)2000件。园区各类企业获得各类投融资超4亿元,其中14家企业获得的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合计超过7000万元,实现“小投入、大收益”。
不仅如此,社区内数十家企业在周边拓展生产场地近20万平方米,辐射带动大岭山、大朗、寮步、茶山、东坑、企石等镇街科技产业发展,涵盖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多个产业领域。
在顶层设计赋予的科创“势能”加持下,在微观层面创新主体间的化学反应中,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打造出“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网络,助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国家战略,科创资源加速云集,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成为承接科创“流量”的理想之地。
如何抓住泼天“流量”?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借智借力,联动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各方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构建起全链条创新生态,更向外辐射,激发周边镇街园区的科创活力,化流量为“留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科创资源整合方面,社区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等周边高校通过合作共建,实现“高校成果、社区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同时,联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各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公共技术平台、创新工场等,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孵化和产业化。其中,社区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建的“先进制造创新工场”,引进轻元素材料团队(高端铜材制备技术及装备产业化联合工程中心)、精密仪器研发团队、新型纤维团队等,共同培育孵化了中科精益、中科皓烨等一批优质企业。
在对外赋能方面,社区企业科恒科技的3D打印技术与茶山镇韬略运动器材的头盔产品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科技运动产品;华南协同创新院与石排镇共建东莞市石排通信部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通信部件技术创新能力;华南设计创新院与寮步镇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助力寮步科创培育。
当前,东莞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力推进“8+8+4”现代产业体系。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提出,未来将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为湾区乃至中国的科创新范式书写“东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