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NEWS
好的,我帮你对这篇文章逐段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整体字数控制在原文上下波动,内容更丰富一些。下面是改写后的版本:
1954年11月,李卓然被调往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院长的职位。刚刚开始新的工作没多久,他便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停下来休养。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李卓然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同时还并发心脏疾病,医生明确告诫他必须卧床休息。更令人震惊的是,医生悲观地估计他的寿命最多只有五年。
在反复思索自己的健康状况后,李卓然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辞去马列学院院长的职务。得知此事后,特意劝说他:“你暂时不要辞职,完全可以挂名休息一段时间,等身体恢复些再说。”还特别提到:“八大结束后,马列学院将更名为中央高级党校,肩负着培训党政军高级干部的重任。我认为你是这所学校最合适的校长人选。”
那么,为何如此看重李卓然?李卓然身上到底有怎样不凡的经历和故事?事实上,李卓然的资历极为丰富,他不仅是最早一批加入中国的党员,还曾参加过极具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极大的支持。
李卓然于1899年11月10日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洪塘乡洪塘村长塘(今属湘乡市山枣镇),原名李俊杰,后改名李俊哲。李卓然的父亲是一位私塾老师,家中环境虽不富裕,但书香门第的氛围浓厚。他自幼便随父亲在私塾里读书,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915年,他进入离家十几里外的都立小学继续求学。
当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百姓生活日益困苦,李卓然的家庭经济状况也因此大为恶化。小学毕业后,李卓然渴望继续深造,但父亲却不同意,家境窘迫成了他继续求学的一大障碍。
幸运的是,同乡教师曾恺臣发现了他的才华,不仅资助他,还推荐他到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李卓然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得以免费读书。在这所学校里,受国文老师的影响,他初步萌发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得知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后,他积极参与省城学生的抗议活动。
五四运动爆发时,李卓然刚从湘乡中学毕业,随即在长沙热情参与各类集会和示威游行。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他考取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正当他准备返乡筹措学费时,偶遇同乡同学,得知陈楚与谢瑞琪准备赴法勤工俭学,他当机立断决定同行赴法国。
1920年春,李卓然含泪告别新婚妻子和父母,踏上了颠簸漫长的留学之路,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海外生活。在法国,他一边劳作一边学习,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对这一制度感到失望。1922年6月,周恩来和赵世炎在巴黎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夏,李卓然加入了该组织。
此后,他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俄国十月革命,与赵世炎、陈延年、蔡和森等革命志士保持书信往来。李卓然还结识了周恩来、、等革命先驱,逐渐从实业救国转向革命救国,坚定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1923年冬,中共旅欧总支巴黎分支在一处门牌号为23的咖啡馆召开会议,周恩来、李富春、等参加会议。会上,正式接纳李卓然入党。入党后,他积极参与旅欧支部工作,担任训练干事,肩负起培养革命骨干的重任。
1925年冬,李卓然与等人离开法国,途经苏联莫斯科。在东方大学参观学习期间,他们聆听了斯大林的演讲。受此影响,李卓然决定留在苏联深造。1927年得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毅然申请回国。考虑到武装斗争的需要,他报考列宁格勒军政学院,两年的严格训练为他日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0年,李卓然结束十年留学生活回到上海,受到秘书欧阳钦的接待。此后,在周恩来、领导下,他从事兵运训练工作,并主持编译了首部供红军参考的政治工作条例小册子,为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开创了先河。
训练班结束后,他奉命与萧劲光一道赴中央苏区。1931年1月,他抵达江西瑞金,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总支书记。这里,他首次见到朱德和。一次,调查归来,身披一把红油布伞,裤腿卷得一高一低,风尘仆仆却立即召开会议,李卓然参加其中。对他说:“你是上海来的同志,好样的,上海同志来帮忙工作很重要。”并详细询问他在苏联和法国的学习经历及未来工作计划,李卓然表示将先从调查研究做起,非常赞同,并特别提醒他开展座谈,了解士兵真实想法。
在苏区工作期间,李卓然经常与朱德接触,朱德强调军民鱼水情深,是军队不可战胜的法宝。与、朱德的亲密交流,让李卓然深受启发。他曾回忆:“毛主席能力卓越,党内少有人能及。”
随后,李卓然被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办公室主任。在县委领导下,他所在的赣县工作成效显著,红军战绩扩展,游击战屡获佳绩。年底,中央召回李卓然返瑞金,赣县干部群众特地携带腊肉、茶叶、鸡蛋等物品,沿路放鞭炮送行,场面热烈。李富春开玩笑说:“你再不来,别人会以为你和妇联主任恋爱了。”
返回瑞金后,李卓然调任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发现王稼祥与博古等不同,对极为支持。半年后,他又先后担任红三军、红四军政治部主任。1933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他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与宣传部长张际春一同深入基层,研究如何通过政治工作增强士气、提升战斗力。
他继承和发扬了朱毛红军井冈山政治工作作风,强调艰苦奋斗和表扬相结合,要求连长、指导员都参与政治工作,利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开展群众文化娱乐,减少开会频率。宣传队在行军途中为战士烧水煮饭,唱歌说快板,猜谜语,宣传上级指示,既减轻疲劳又激励士气,深受官兵喜爱。
1934年2月,李卓然参加红军首次政治工作会议,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作《战时政治工作报告》,详细介绍红一方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同年当选第二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夏,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僵局,李卓然调任红五军团政治委员,率军团与军团长董振堂一起在兴国一线抵御敌军。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9月,五军团肩负后卫重任,李卓然和董振堂率部与敌人激烈阻击,保持与中央机关安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