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时代电气(688187)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2025-08-24 05:06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时代电气(68818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公司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具备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服务的综合能力,致力于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全面解决方案的首选供应商。

  公司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秉持“高质量经营,高效率运营”理念,坚持“同心多元化”战略,在夯实提升轨道交通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轨道交通外市场,打造新的增长点。

  公司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并提供相关服务,具有“器件+系统+整机”的产业结构,产品主要包括以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为主的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轨道工程机械、通信信号系统等。同时,公司还积极布局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在基础器件、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新能源发电装备、海工装备、工业变流等领域开展业务。经过多年的研发积淀和技术积累,公司已经具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为在电气系统技术、变流及控制技术、工业变流技术、列车控制与诊断技术、轨道工程机械技术、功率半导体技术、通信信号技术、数据与智能应用技术、牵引供电技术、检验测试技术、深海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二十大”报告描绘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宏伟蓝图,《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双碳”等国家顶层战略的持续实施,为公司轨道交通和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广智能化、数字化交通装备,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倡导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是我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方向。同时,“双碳”背景下,国家大力开展“公转铁”实施铁路运能提升,重载货运机车仍有较大潜力;城际高速铁路作为“新基建”核心工程,城际/市域领域发展迎来良好契机;智慧赋能、融合创新成为城轨产业发展主方向,市场机遇众多;轨道交通检修后市场容量巨大,产业增长趋势明显。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是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双碳”背景下,国内新能源发电产业“风-光-储-氢”市场多点耦合爆发,市场前景巨大,蕴含无限商机。联合生态伙伴构建一个风、光、储、氢与电控技术深度融合的端到端技术生态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2025年上半年,国内经济总体增速有所改善,但仍面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国际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复杂环境,公司秉持“高质量经营、高效率运营”的发展理念,坚持“同心多元化”战略,深耕细作轨道交通领域,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了公司的稳健发展。

  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铁路客货运量增势良好,在上半年开启的动车组和机车招标中,公司市占率保持稳定;CR450动车组性能验证进展顺利,系列化新能源机车研发持续推进,动车组高级修数量有所增加,机车跨平台检修获得新订单;城轨牵引系统新获订单继续领跑行业,跨平台检修业务取得新突破;海外市场开拓获得新成果,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中标13个项目,包括配套内燃机车、新能源机车、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城轨等多项产品的不同系统产品;积极推进针对干线铁路和城轨市场的轨道工程机械装备新品研发和推广,新获探伤、打磨等高端车型的大修订单;干线铁路信号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城轨领域公司首个FAO项目宁波8号线正式开通。

  在新兴装备业务方面,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与绿色节能低碳高度契合的基础器件、新能源车电驱、风光氢储等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基础器件板块:功率半导体宜兴3期项目稳步推进,2025年6月底已达设计产能,中低压器件产能持续提升,在国内新能源车和新能源发电市场位居前列;电网和轨交用高压器件各项目持续交付;IGBT逆导芯片技术顺利推进,突破SiC动态特性及可靠性底层技术,技术竞争力大幅提升,完成首次车规级SiC模块小批量交付。传感器业务同比大幅增长,已接近2023年同期水平。轨交领域市占率保持领先,光伏领域业务规模和新品导入均实现突破,汽车传感获得新的项目定点。

  新能源乘用车电驱板块:科研攻关和产能建设并举,坚持前沿技术创新,多合一总成在重量、效率、扭矩等方面实现性能跃升,实现高压总成首单突破及多合一产品首次量产应用。新增项目20个,其中一半以上是混动项目。

  工业变流板块: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在矿山、冶金、船舶、空调等领域获得新订单,实现纯电动矿用车牵引变流器批量应用及海外高端用户突破。

  新能源发电板块:光储风氢多产业协同,中标容量位居国内前列,突破首个海上光伏项目,同时光伏、储能PCS和制氢产品均在海外实现首单突破

  海工装备板块:海工装备获得国内外多个新订单,包括首套EROV(电动水下机器人)订单,海工装备技术迭代不断加速,实现行业技术引领。

  公司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现有牵引变流系统产品覆盖机车、动车、城轨领域多种车型,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了列车核心系统的国产替代,并领跑国内市场。截至2025年上半年,高速铁路、机车牵引变流系统产品连续多年领跑国内市场。在城轨领域,根据城轨牵引变流系统市场招投标等公开信息统计,2012年至2024年连续十三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在轨道工程机械领域,公司下属子公司宝鸡中车时代是国铁集团三大养路机械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共拥有约74项行政许可,可生产50余种产品,并且不断向客运专线、城轨市场开拓。

  此外,公司新兴装备业务乘势突破,纷纷挤入行业前列。截至2025年上半年,乘用车功率模块装机量排名行业第二,市场占有率达13.6%(来自:NE时代);光伏逆变器国内中标超15GW,地面电站领域国内排名行业前三。传感器件稳居轨道交通领域国内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在新能源汽车电驱、风电、光伏领域位居行业前列。

  公司深耕于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领域,形成了突出的科技创新实力,并遵循“同心多元化”战略向相关领域进行技术延伸。目前已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具备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检测等方面的持续创新能力。公司组建了技术委员会,对科研技术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并引入CMMI、IPD等管理体系与理念,建立了行业产品应用技术和创新前沿技术协同的研发运行模式。公司具备雄厚的科研实验、试验检测的能力,检测试验体系由电气系统实验室、电机实验室、大型振动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TSN网络一致性实验室等20余个实验室,覆盖公司各业务领域的研究性试验、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

  公司拥有6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7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1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境内外累计获得专利授权数量3654件,其中发明专利2473件;累计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51项、国内标准198项(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公司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49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39项),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质量奖等多项重要奖项。2024年,公司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综合科技创新实力领跑行业。

  公司一直视产品质量为生存之本,为了顺应国际铁路市场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持续提升公司质量体系管理能力和水平,先后通过了ISO9001、EN15085CL1级、ISO22163、IATF16949等多项国际标准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为确保铁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相关铁路产品通过CRCC认证,对公司产品实施过程质量控制。此外,公司还建立了覆盖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通过过程评审、过程检测、内外部审核、定期管理评审、不定期质量督察、数据分析、流程改进等方式识别改进机会并落实责任,确保达成改进目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模式,保障了产品的高可靠性和高效性。公司于2013年获得工信部工业企业质量标杆企业,并于2016年获得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公司始终坚持“品质驱动时代”的质量理念,实施严谨的质量安全管控措施,形成了“质量是生命线,是企业至高无上的责任和荣誉”的全员质量文化。

  在轨道交通检修服务领域,公司于2004年创立了“绿荫服务”品牌并注册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售后服务唯一“绿荫”服务商标,在新能源服务领域,公司2024年通过了中国质量协会“五星级服务认证”。我们始终秉承“快速、有效、满意”的服务宗旨,全天候高质量为轨道交通和新能源客户提供一站式现场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我们紧跟轨道交通检修市场变化,开拓并持续优化检修市场布局,已在青岛、洛阳两地成立了检修分公司,并在全国建立了若干个属地化检修基地

  公司立足“两条钢轨”,围绕“技术”和“市场”两个同心,布局了多元化产业,已形成“基础器件+装置与系统+整机与工程”的完整产业链结构,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以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为主的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轨道工程机械、通信信号系统、传感器、功率半导体器件等。同时,依托公司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积累的技术、渠道、品牌等优势资源,积极布局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并通过持续实施精益生产、加强工艺管控能力、供应商管理等举措,全面提升产品实现能力。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和不断拓展的新兴装备业务不仅为公司提供了盈利增长点,更是公司掌握完整产业链资源、打造拥有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且成本有效管控的供应商体系的重要保障。

  公司拥有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高端技能和经营管理的人才,专业背景涉及机械电子、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材料等多个领域,专业交叉互补性强。其中研发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现有研发人员4066人,占比40.8%,接近半数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优秀的人才队伍为公司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并保持技术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公司管理团队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原董事长丁荣军先生拥有超过40年的轨道交通行业经验,2005年被授予第七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与成就奖,2011年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被评为中国地铁50周年致敬人物。丁荣军先生主持开发的牵引变流技术大量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带领团队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产业技术体系。公司现任董事长李东林先生和副董事长尚敬先生亦拥有超过20年的轨道交通行业经验,李东林先生于2011年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和湖南省优秀企业家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尚敬先生是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万人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奖金奖3项。公司现任执行董事、总经理徐绍龙先生是中国中车轨道交通牵引传动控制及新能源系统技术学科核心代表和资深技术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火车头奖章等荣誉奖项。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管理层团队多年来带领公司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机遇与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成立以来,公司深耕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领域,形成了突出的科技创新实力,并遵循“同心多元化”战略向相关领域进行技术延伸。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形成电气系统技术、变流及控制技术、工业变流技术、列车控制与诊断技术、轨道工程机械技术、功率半导体技术、通信信号技术、数据与智能应用技术、牵引供电技术、检验测试技术、深海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3654项有效境内外注册专利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与此同时与相关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确保核心技术不被泄露。

  报告期内,公司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25年上半年,在轨道交通业务板块,复兴号机车完成永磁牵引系统、新型功率器件装车调试,实现牵引能耗降低20%以上,辅助能耗最大降低35%;大秦线BA机车完成批量交付,实现单机牵引5000t常态化开行,实现自主牵引网络系统国内重载铁路全覆盖;机车自动驾驶系统批量装车140余台,累计运行超660万公里,在国铁复兴型电力机车实现首次装车;CR450动车组完成整车环铁试验、渝黔线正线试验、武宜线km/h的高速试跑;构建10大类68个永磁牵引系统故障预警项点,匝间短路预警模型在CR450动车组首次参与故障防护控制,有效保障永磁牵引系统运用安全;持续推进城轨新系统平台开发工作,重点围绕系统绿色高效、小型轻量、安全可靠等方面开展工作,确保今年完成装车考核;香港屯马线完成高压、牵引、辅助、网络系统PDS阶段的设计,获得港铁用户的审批;新加坡跨岛线在用户见证下完成系统以及部件的型式试验,获得用户认可;近距离无线重联攻克WTB节点虚拟化和近场无线通信技术首次实现批量正线运营,成为国内外该领域首个获得批量运营的产品;成功搭建全国首个同相贯通供电系统组合试验台,获得第三方评估验证;全自主FAO信号系统成功应用于宁波地铁8号线,迈入FAO工程化应用新阶段;LKJ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升级项目完成车载和地面系统设备研制、系统联调,实现临时限速和运行揭示无线上车控制,获得机辆部、工电部的高度认可,已开展工程化应用试验验证,迈出列控车载设备供应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变的关键一步;依托高原、长大坡道及密集隧道群等复杂环境条件,突破适用于铁路基础设施检修装备的多源动力重联牵引、电空混合制动及高效粉尘清理等关键技术,有效填补相关技术领域的行业空白;DWL-32二代捣稳车突破在复杂应用场景的交流传动控制技术,国内首次实现电传技术在捣固稳定车装车应用。

  在新兴装备业务板块,FRD全新寿命控制技术(Pt)平台定型,漏电降低超5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SiC动态特性及可靠性底层技术,出流能力优于国际友商,技术竞争力大幅提升;实现首款芯片级电流传感器的量产销售;开展组串式光伏400kW+机型、高压电站SVG、构网型光储逆变等配套传感器开发,攻克双霍尔大电流检测、高过载电流等技术难题,完成样机验证;预研基于电涡流原理的转速传感器,实现转速测量范围由10000rpm提升至20000rpm;完成新一代2000V/400kW+组串式光伏逆变器开发,搭载中车自主SiC模块、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器件,具备“高铁级品质、全面自主可控、全域自适应构网”三大突出优势;完成公司首款液冷集中式储能变流器—2.5MW单支路PCS开发,产品通过新国标认证与测试,上半年订单超2GW,快速实现产品规模化应用;完成超级五合一产品试制及功能测试,较上版本减重14kg、CLTC效率提升0.5%、拖曳扭矩降低30%;完成4.XMW轴发变频器研制,形成0.5-5MW轴发变频器系列化谱系,适配船舶轴发市场全功率段应用需求;完成1600马力自行走深海作业挖沟机器人及收放系统浅海海试;完成国内首次2套250马力自主工作级ROV交付和海试,海试后立即作业累积下潜11次,累积时长173小时。

  围绕公司核心技术及主要产品,公司坚持并积极策划知识产权布局工作,持续提升行业的影响力。2025年上半年新增境内外授权专利165件,授权欧美日专利7件,公司目前授权且有效专利数量3654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60%;主持或参与发布交通与能源领域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11份,不断巩固提升行业地位。

  公司紧跟“交通强国”、“双碳”等重大国家战略,聚焦增收创效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秉持“高质量经营,高效率运营”理念,坚持“同心多元化”战略,深耕细作轨道交通领域,创新发展新型装备产业,实现了公司的稳健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稳中有进,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22.14亿元(同比增长17.9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人民币16.72亿元(同比增长12.93%),主要由于营业收入增长带来营业利润增长。实现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1.21元/股(同比增长15.24%),实现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14%(同比增长0.29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长。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时代电气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24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