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江门知识局|从船厂变迁看工业史2025-07-27 11:22

  一边是红砖老厂房、历经风霜的旧船坞和高耸的龙门架,一边是吃得到的烟火气、喝得出的文艺氛围、玩得起的青年创业平台。

  江门船厂白天是工业风“露天博物馆”,夜晚是年轻人“潮玩梦工厂”。江风裹着咸腥和咖啡香,穿过铆钉钢板改造成的书店,掀动一页页关于远航的旧梦。

  江门,这座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的城市,素有“中国侨都”之称,其工业发展历程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工业史。而在江门的工业版图中,江门船厂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

  作为江门市最早的现代化造船厂,从1954年建厂至今,历经70余年的风雨洗礼,从传统造船基地到现代船舶制造企业,再到文化产业创意园的华丽转身,它的每一次蝶变都深深烙刻着江门工业发展的时代印记,折射出江门工业辉煌的历史。

  根据《江门志》记载,清末时期,在江门河上游东炮台段,有1家万源船厂,专门修造农艇。5年后,增设1家佑源船厂。尔后,私人办的船厂在江门河南岸的上沙、中沙、下沙、文昌沙及东炮台地段陆续出现。1938年,江门河南岸的修造船厂发展到30家,其中位于文昌沙的广协祥船厂规模最大,而它正是江门船厂的前身。

  资料图片。来源《广东造船》1994年第2期 通讯员 江海区文广旅体局 供图

  1954年,广协祥船厂被政府接收,改为全市第一家地方国营船厂,取名“江门造船厂”。江门船厂选址于江门水道南岸,厂区河岸线公里,这为日后船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初创时期的船厂条件极为简陋,据《江门市地名志》记载,当时“只有18名职工,两个旧泥坞及一小茅棚”。

  作为广东省航运船舶工业公司属下的主要船厂之一,江门船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承担着重要的船舶制造任务。这一时期,船厂主要生产内河航运所需的各类船只,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水运交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图片。来源《广东造船》1994年第2期 通讯员 江海区文广旅体局 供图

  1959年3月27日,江门船厂首次制造一艘44.1千瓦钢质内河拖轮交付使用,结束了江门不能制造钢质船舶的历史。同年7月,江门造船厂更名为广东省航运厅江门船舶修造厂,建成金属加工、铸造等生产车间,具备修理、加工、安装船舶动力机械设备的能力。

  资料图片。来源《广东造船》1994年第2期 通讯员 江海区文广旅体局 供图

  到改革开放前夕,江门船厂已从最初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占地17万多平方米,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建造出大批内河客船、货船等。

  资料图片。来源《广东造船》1994年第2期 通讯员 江海区文广旅体局 供图

  改革开放激活了中国经济,船舶制造业迎来了春天,江门船厂进入生产高峰期。1979年,江门市共有修造船单位4家,全年造船工业总产值1569.76万元,其中江门船厂占87.15%。

  这一时期,船厂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逐步从单一的内河船舶制造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船舶产品转型,开启了它的黄金时代。

  20世纪80年代,江门市造船工业开始向香港市场出口船舶,首次为香港商人建造4艘1200吨级趸驳船。1983年,江门船厂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设计建造2艘750吨级散装水泥驳船投入香港市场,填补广东省造船工业的一项空白,获得广东省新产品设计三等奖。同时,船厂设计制造功率312.38千瓦的钢质沿海拖轮荣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

  进入20世纪90年代,船厂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江门船厂为香港制造了10多艘2500多马力功率的拖船,这也是当时香港最大的拖船。

  20世纪90年代末,江门船厂乃至广东船舶制造业经营效益不理想。广东各地纷纷发展家电、五金等新兴产业,船舶制造业告别兴旺阶段,加上江门河道狭窄及桥梁限制了所造船只的规模,载重超过5000吨的船舶无法在江门河下水,严重制约了江门船厂的发展。

  1999年,广东天健集团全资收购原江门船厂,改制成立广东江门船厂有限公司,改制后致力于船舶制造和钢结构工程项目开发和拓展,让船厂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其中,钢结构工程产品提供给台山发电厂、香港迪士尼乐园、澳门渔人码头等大工程项目,曾建造过“珠水明珠”“花城明珠”“信息时报号”“金舫号”等游船。

  2006年1月16日,由江门船厂建造的广东省第一艘仿古机动木壳帆船——“南海神・广州日报号”正式下水,该船船长48米、宽12.8米、排水量达625吨,总投资1400余万元,也是全国第一艘有风帆的现代游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造船业格局的变化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造船业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江门市整体工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制造业比重逐步下降,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快速崛起。

  作为江门工业历史见证的江门船厂,面临着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重大抉择。厂区内那些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船坞、锻造车间等工业设施,虽已被列入第三批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但在经济功能上已难以满足现代造船业的需求。

  2015年,江门市公布的《蓬江、江海中心城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将江门船厂认定为三级工业遗产,明确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一认定不仅为船厂的保护提供了政策依据,也预示着其未来发展可能的新方向——从工业生产空间转向文化记忆载体。

  2016年,江门船厂迎来了其发展史上最具革命性的转变。在江门市政府的规划指导下,这座有着62年历史的造船基地开始了向文化产业创意园区的华丽转型,这一过程不仅重塑了船厂的物理空间,更重新定义了它的社会功能和城市价值。

  与简单的推倒重建不同,改造工程特别注重保留船厂的工业风貌和历史记忆。改造后的园区被命名为“江门船厂1954文化产业创意园”,既点明了其历史渊源,又昭示了其文化定位。园区巧妙地将工业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如保留的船坞成为最具标志性的景观,锈迹斑斑的机械设备转化为艺术装置,老厂房变身为创意工作室和展览空间。

  2015年,江门市公布的《蓬江、江海中心城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将江门船厂认定为三级工业遗产。 通讯员 江海区文广旅体局 供图

  华灯初上,来到位于江海区的江门船厂,工业韵味与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这里聚集了复古文化体验馆、咖啡馆、文创店等多种业态,并经常举办年轻人市集、音乐派对,这里连片整体改造升级后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年轻人创业就业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