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百年工运·四川印记丨1964年—1982年2025-06-12 01:20

  1964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集中力量进行中国的大三线建设,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四川作为全国大三线年开始,以军工、冶金、机械、交通为主,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大规模建设,这是四川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线建设期间,四川省总投资规模达到393亿元,占1981年前国家对四川省工业总投资526.2亿元的74.9%。新建、扩建、内迁了以重工业为主的项目250多个,加上地方工业的发展,到1982年全省工业企业达到46339个,职工人数达到1033.09万人,工业总产值从1965年的68.8亿元提高到1978年的225.6亿元,年均增长9.6%,诞生了攀钢、长虹、成飞、东方电气等重点工业企业,中国物理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四川的工业生产能力、生产力布局、生产部类和职工队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线建设职工,面对极其艰难的建设环境和条件,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通过三线建设,四川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自贡、泸州为中心的川南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基地,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为中心的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成为全国著名的三大电站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之一、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五大钢铁基地之一;机械工业形成了重型矿山和工程机械制造、机床工具制造、汽车、仪器仪表、农业机械等较完整的体系。三线建设者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谱写出无数动人的爱国主义篇章,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伟大的三线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而“三线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但在较长一段时期中,手工业工人在整个四川工人阶级队伍中占据了较大比重。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按专业行当组织起来的商帮即达69个,其中主要是绸缎、丝麻、湖绉、皮货、蜀绣、帽铺靴鞋、扇庄、古玩、药材、竹木器、油漆、晒席、柴炭、酱园等行业,工场即家庭、工人即店员之现象极其普遍。由于四川军阀混战割据,工会活动困难。1920年3月,工人代表叶召南、李涤庸、王海南等共同发起向省署递交了“恢复四川总工会”的呈文,还制定了《四川总工会简章》。其章程说明:四川省总工会“由四川工人组织组合而成……总会暂设成都湖广庙内,分会设各县”“以实行民生主义,增进工人福利为宗旨”“以团结工人,交换技术,实行改造,精良国货,换回利权为目的”。此时的四川省总工会虽已有较完整的组织形式,并成为团结全省各业工人的枢纽,但其活动局限于促进工人团结,改善工人劳动和生活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工会按照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指导思想,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重新明确了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来开展工会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且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组织发动广大职工,努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这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工会九大和中共四川省第三次代表大会精神,总结上届工会工作,讨论确定今后任务,动员全省职工为加快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同时选举产生第六届委员会。全体代表围绕工会工作的重点转移进行了热烈讨论。大会确定今后一段时期工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切实贯彻执行中国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制定的方针、任务,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团结教育职工,全面开展工会工作,当好党的助手,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大会要求全省各级工会要认真做好的工作是:大学习、大宣传全会精神,提高对重点转移的认识;组织职工努力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掌握现代化建设的过硬本领;组织职工参加企业管理,保障职工民主权利;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把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关心群众生活,维护职工利益;大力支援农业,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工会组织战斗力。

  通过省工会六大精神的传达贯彻,全省工会工作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就是从“以抓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通过工会的各项活动,组织发动职工群众,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加强工会的建设,发挥工会的学校作用。

  工会财务工作的恢复和加强。1979年1月,全省各级工会恢复独立管理经费的工作。同年,省总工会成立财务管理机构,独立管理工会经费。1988年至1990年,省总工会经审会建立了经审会办公室,并与成立的审计处合署办公。县以上地方工会经审工作的组织建设也有发展,全省217个县(市、区)工会全部建立了经审会。

  工人文化宫、工会俱乐部的恢复和发展。从1980年开始,省总工会认真抓恢复发展地方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的工作。据1988年底统计,全省县以上已建工人文化宫、工会俱乐部166个,扩建41个,建筑面积达37.5万平方米。至此,全省各市、州、县(区)绝大多数都建成了规模不等的工人文化宫、工会俱乐部,并且陆续开展了活动。1984年11月,举行了四川省首届工人运动会,开展了9个项目的比赛。

  省工会干部学校的恢复。1978年2月28日,省委同意恢复省工会干部学校。1983年4月6日第一期工会干部轮训班开学,从此省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恢复。

  县工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到1986年,全省建立工会组织单位职工651.2万人,基层工会组织36590个,工会会员593.7万人。

  工会疗养事业的恢复和发展。1980年前后,6个工人疗养院先后由省总工会收回。从1987年起至1995年,省总工会共投入700余万元改建六所疗养院的疗养大楼。1984年四川省总工会在全国率先实行疗养院院长负责制。

  《四川工人日报》的恢复和发展。1959年12月,《四川工人日报》与《四川日报》合并。此后22年,四川工会系统没有出版一份职工的报纸。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1982年7月1日《四川工人报》正式复刊。1986年7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为《四川工人日报》题写了报头,1986年10月1日开始启用,正式更名为《四川工人日报》,并沿用至今。同年,报社印刷厂全部投产。